南宋乾道九年的春天,与吕祖谦齐名的另一位理学大师朱熹把自己的长子朱塾送到吕祖谦门下学习,并叮嘱他“事师如事父,凡事咨而后行。”
为什么同样设堂授徒的朱熹要把最看重的长子从远在千里的福建送到吕祖谦的门下求学呢?这是出于什么样的信任与爱戴?或许,吕祖谦亲手制订的《学规》,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理解朱熹的选择。
《学规》:明理躬行
吕祖谦为了更好地教育和规范四方学子,提出了“读书先学做人”的理念,重在倡导“明理躬行”,推行《礼记》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读书方法。学习要“躬行不懈”,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体现了吕祖谦“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的哲学思想和实学理念。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学者 黄灵庚:
这个学规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南宋著名的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都参考了这个学规。在这个学规的指导下,吕氏家族的弟子不仅学到了完整的知识,而且追求立人、成人的终极目标 。
“凡预此集者,以孝、悌、忠、信为本,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饰非者,不在此位。”
吕祖谦认为,书院教育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官员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为了治国安民;当官也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为国为民。这种“重义轻利”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江南一带的传统精神。
“道统传千载,儒风振一时。”当年吕祖谦传授给学生们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根基、品性的砥砺和处世的担当。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理解朱熹的感慨“学如伯恭,方是能变化气质”,也才能理解朱熹不远千里、送子求学这一看似奇特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