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的一天,北京师范大学兰蕙公寓6层走廊尽头的一个房间里,北师大招生办主任虞立红正忙碌异常。尽管今年高校招生工作已临近尾声,但虞立红和她的同事们仍不敢有丝毫松懈。
房间内墙上贴着网上录取工作纪律、工作分组安排、录取分数统计表以及在各省(区、市)招生录取运行图等。虞立红面前的电脑上,显示着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的页面。在此前的半个多月时间里,3个工作小组通过该系统完成了计划核对、预投档、调阅档案等一系列统招录取流程。为保证录取安全,工作人员必须在计算机上插入密钥并输入密码后才能登录、使用网上录取系统。
今年9月,这所建校百余年的高等学府将迎来2500余名新生。除统招外,还包括一部分通过自主选拔、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招生渠道录取的学生。
“自主招生链条长、涉及面广、环节多,要保证招生的公平、公正,关键在于制度和程序设计要严密、规范,让任何人说话都不管用。”在虞立红看来,“分权”是有效一招。
所谓“分权”,是指分解招考环节,由所涉及的各单位分工负责,相互制衡,最大限度挤压个人操作空间。比如,招生院系根据学校考核框架、考核规则,负责组织本专业面试工作,笔试则由学校招生办负责,最终按笔试、面试形成的综合成绩确定合格资格。在新的自主招生模式中,淘汰率最高的环节在初审,即通过审核考生在考前提交的申请材料来确定面试资格,极具主观性。
为压缩此环节的裁量空间,北师大请专业机构开发了一套自主招生初审系统,每位考生的材料会通过系统随机分发给所有评审专家中的3位专家进行“背靠背”独立审核。
“比如教育学专业,我们共有30名专家集中、随机、独立进行审核,且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登录、操作,系统都会自动记录,从而在程序上、技术手段上保障了审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虞立红介绍说。
这种“随机”规则也被使用在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招生中的专项测试环节,考生分组、专家评审的考场安排等直到考前2小时才抽签确定。
“不仅如此。今年我参与监督的一场器乐组专项测试中,考生与专家之间拉着一面白色完全不透明的帘子,全程不照面。”延红是北京市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栏目的创始人,长期关注高校招生工作。作为北师大聘请的三位监督员之一,她今年不仅参与了两场专项测试的监督工作,还“暗访”了天文学专业自主招生的面试现场。
“由于是‘暗访’,并没有亮明监督员身份,所以我也不能进入全封闭的考场大楼。但在考场外,我见到了一位迟到的考生。”延红回忆说,当时其他考生刚抽签分组完毕,将在15分钟后进入考场。由于错过了抽签环节,该考生的家长哭着找到了招生办负责人。但规则就是规则,不能通融。
据虞立红介绍,学校聘请的另外两位监督员分别来自中学和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三位监督员来自不同领域,但都对高招工作相当关注和了解,能够从不同角度给我们的招生工作‘挑毛病’、提建议。”
登录北师大本科招生网,从报考指南、招生计划,到招生进展、录取结果一应俱全。最近刊出的一则说明是对暑假期间招生咨询工作的安排,透露出人文关怀。
“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上,还有更详细的入选考生名单、资格条件、测试成绩、合格标准等。”虞立红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则是最好的监督。”(记者 杨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