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春节读本书
人民日报 02-09 10:35

这是我们第二次推出《趁着春节读本书》专版了。春节是走亲访友、家人团圆的时候,却也是带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于旅途中,于火炉旁,于聚会之余,尽情阅读的大好时机。一个春节假期,读到一本好书,说不定是一种美好的体验呢!

此次参加荐书的,包括高校教授,文学评论家,出版社高级编辑,媒体记者,以及本报读书副刊的编辑。尽管我们谈论的书各有不同,但都是经过仔细阅读之后,给读者作出的推荐。希望这个书单可以成为热爱阅读的朋友们的一份新年礼物。——编 者

东方乡村社会的缩影

潘守永推荐《金翼》

《金翼》(林耀华著,庄孔韶,林宗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是我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林耀华先生二战期间在美国哈佛大学用英文写成的,最先于1944年在美国出版。这本书是当时西方学者和大众了解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乡村的必读书,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杨懋春的《台头:一个中国的村庄》、许烺光的《祖荫下》并称为中国乡村研究四大名著。

此书述说了两个家族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社会所采取的应对之策,或是调整策略以求新的发展,或因不能适应而逐渐衰落,再现了当年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及经济变迁的断面。故事的大背景设立在辛亥革命之后的30多年,场景主要是福建闽江中游的农村,涉及从农业到商业,从经济到文化乃至政治的各个方面。作者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了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作品社会学人类学的意义。

本书是集真实性、历史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社会学专著,采用的却是小说的形式。写的就是林耀华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描摹了栩栩如生的50余个人物形象。其中穿插介绍了很多礼仪性的活动,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全景式地展现出来。按照作者的话,“《金翼》是真实的,是东方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同时,这部书又汇集了社会学研究所必须的种种材料,展示了种种人际关系的网络——它是运用社会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结果”。(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撩开土司城堡的神秘面纱

徐坚推荐《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

20年前,美国考古学家萨波罗夫忧心忡忡地说,随着考古学职业化程度的提升,考古学家却整体性地撤离了面向公众的写作阵地,深入人心的考古学普及读物变得屈指可数。然而在我看来,《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李飞著,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却是一本可以深入人心的考古著作。

海龙囤位于遵义西北30余公里的龙岩山巅,地势险峻,《明史》叹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万历年间,末代播州土司杨应龙重修海龙囤。明廷不惜以举国之力,执意剿灭播杨势力。作为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的最后一战,就在海龙囤上演。自2012年海龙囤发掘以来,早已湮没在泥土和草木之下的“播南形胜之地”一步步撩起神秘的面纱。数年来的发掘进展无论是势如破竹,还是迂回前行,发掘者无论是拨云见日,还是辗转反侧,都清晰地保留在这本书里。

海龙囤的重见天日是研究者苦心“拼缀”的结果。李飞在书中讲述了从农家猪圈底捞出的海朝寺碑;被乡民讹传成土司的水牢是如何清理出两条交错的通道,发掘者们兴奋地称之为明代的立交桥,并进而发现海朝寺旁一组奇特的建筑;同样扑朔迷离的金银库、绣花楼和采石场,甚至不知其源的新旧王宫都,在发掘与推理中如何逐步显影出来……

而历史的最大魅力是赋予读者以超越自身的生命体验。作者在写作中不时提醒我们,400年前的春夏之交,正是24万明军攻城之际。在山花烂漫的清晨,你若真的登临海龙囤,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应就是那漫山开遍映山红的悲壮。(作者为中山大学教授)

一书尽览唐诗风流

包岩推荐《唐才子传校笺》

近年来我一直做着中华传统诗词的宣传普及工作,此间尤其让我受益的是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唐才子传》是元代的辛文房所撰,共十卷,是为唐代398位诗人立传。该书为后人研究唐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基础,有了这部书,后人有关唐代文人的生平研究,也就习惯于依赖这十卷的整理。傅璇琮先生多年研习揣摩《唐才子传》,研读时尽可能地在唐宋文献中考证辛传提供的所有资料,追踪溯源,使其事迹更易于阅读理解。最终傅先生发愿与其他学者一起整理校注这套著作。这套书最终共出版5册,第五册是对前4册的补正。从第一册到第五册,整整用了8年,依据文献资料大量补充了辛本《唐才子传》的疏漏与不足。

《唐才子传校笺》有以下特点:一是可称定本,目前无出其右者。该书以日茂元刊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参考了《佚存丛书》本、《四库全书》本、三间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内外留存版本,校订精细,堪补遗误。二是这套书成了最可靠的诗人资料库。编者对一些源出唐人记载,而与事实不合者,也予以纠订。在探索史料来源、纠正错误、补考原书未备的诗人事迹方面用心良苦,编者们通过对诗人们生平事迹、诗文创作等基本史料的来龙去脉逐条考证,使此书成为最可靠的唐代诗人资料库。笺证引书繁博,考订审慎,多有创见,以傅先生为指导,最终由国内数十位学者通力合作完成,真正展示了唐代文献研究的新水平,为唐诗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作者为中国出版集团“诗词中国”总策划)

从另一角度观照科学技术

江晓原推荐《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

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创刊于1869年,如今被视为“世界顶级科学杂志”。在风靡全球的“刊物影响因子”游戏中,《自然》遥遥领先于世界绝大部分其他科学杂志——2013年它的影响因子升到40之上。另外,2005年,欧洲科幻学会将“最佳科幻出版刊物”奖项颁给了《自然》杂志,因为这本杂志在科学文章之外,还有科幻小说专栏!这个名为“未来”的专栏刊登“长度在850—950个单词之间的优秀科幻作品”,并且持续至今。此外,《自然》杂志对科幻电影也有着长期的、异乎寻常的兴趣。

《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亨利·吉主编,穆蕴秋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自然》杂志“未来”专栏现任主持人亨利·吉主编,中译本包括获得翻译授权的66篇原载于《自然》杂志的科幻小说,包括未来世界·反乌托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时空旅行·多重宇宙、未来世界·科技展望等10个主题。这些作品大部分都反映了当今西方科幻小说创作的一个主流观念——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深入反思。作者们想象了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之后可能出现的荒谬局面,表现了充满人文关怀的深刻忧虑。

如果注意到这些小说竟然发表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上,则又展现了另一层深远意义:本书借助科幻小说这种较为独特的文本形式,凸显了《自然》杂志“科普/学术”的两栖性质——表明它远非中国公众先前所想象的单一“学术”形象。(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岁月淬炼诗歌的光芒

何向阳推荐《白鹭》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尔科特80岁出了部诗集,并于81岁凭此获得艾略特奖。在诗人85岁时,这部诗集被译为中文出版,名叫《白鹭》(德里克·沃尔科特著,程一身译,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集不长,诗也不长,延续的是沃尔科特的短诗风格,简洁,有力。让我感兴趣的是80多岁老诗人的语言能力,非但没有常见的懈怠,反而在岁月打磨下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在这光芒里,我们读到了以往诗人常常吟咏的爱,更读到了诗人与病痛和死亡的对峙与和解。爱与死之间的叩问写得激情澎湃而又缠绵难解,并且由一位老诗人道出,令人心惊同时也生出感慨,诗的语言力道的确需诗人修炼一生。在读到:“就是这颗心,在回家/试图抓牢它远离的一切/盐腌的事物如何只增加它的干渴。”我感到这样的句子简直有着将物化的事物提炼至心灵层面的能力。

而在:“有些朋友,我已所剩不多/即将辞世,而这些白鹭在雨中漫步,或者它们像/突然来临的天使升起,飞行,然后又落下/有时那些山峦就像朋友一样/自行缓缓消失了,而我高兴的是/此刻他们又回来了,像怀念,像祈祷。”我们读到的不仅是诗的语言层面的淬炼,更是诗人对于生命了悟的坦然与沉着。沃尔科特的诗很耐咀嚼,每句话都有着优美的形式,并且还内含着强大的力量。在这样的诗句中,呈现的是诗人高贵的精神、尊严的形象。

沃尔科特,就像一只顶着白发的白鹭,此生只会向自然低下头颅。(作者为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