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对于度的解释是“法制也”,事实上,这已经是度的引申义了。无论是小篆还是现在我们所写的“度”,上面都是“庶”的省略,《说文》认为是从“庶省声”,不过就现在所见金文中的度字字形来说,这种说法尚存疑。有学者认为,度应该是从又、从石,所谓的从庶省声其实是从石声,因为把“石”写成庶的上半部分是秦文字的特点。不过无论是从石还是从庶省声,主要影响的是度的读音,其意义,还是在“又”上。
“又”即手,在古代,人们没有现在这样多的工具,只好借助手、臂来测量长度,古代的长度单位寸、尺、咫、寻、仭等等,都是利用人的身体所做的度量,比如古人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的说法,段玉裁也说“寸法人手之寸口,咫法中妇人手长八寸,仭法伸臂一寻,皆于手取法”。应该说,度的本义就是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器具。由此引申,方才有了法制、法度,器量、胸怀等等意思,而作为动词,也就可以用来表示量、揣摩等意思。
《孟子》中说“度,然后知长短”,度就是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器具。我们知道度量衡,所谓度量衡,也就是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标准的统称。在人类社会早期,当人们对数和量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产生了实际生活的需要,人们就借助着自己、自然或者自己制造的一些东西为标准,对事物进行测量,从而有了长短、大小、轻重、多少等等概念。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社会的发展,交易的增加,需要统一的度量衡,也就逐渐创造出了一些形状固定、材质类似的可以作为衡量标准的器具,这就是度量衡工具。
度量衡是衡量世间万物的标准尺度,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社会,都折射着度量衡的影子,无论是货币的流通还是土地的分配、粮食的买卖,都需要度量衡,可以说度量衡是一种标准,对于规范商品交易、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进一步说,度量衡规定着人类社会活动。
度知长短,量知大小,衡知轻重。在度量衡三者中,度是对于长短的衡量标准,“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在汉代,像厘、毫、秒、忽等小的长度单位已经出现,贾谊在《新书》中曾说:“数度之始,始于微细,有形之物,莫细于毫,是故立一毫以为度始,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十厘为分……”大家都熟知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从毫厘这两个小的“度”上去说,而原因就在于毫厘作为度之小,更能强调不可有一丁点的细微失误。可以看到,这种长短的衡量,其实内涵着对度的把握。
人生在世,随心所欲的时候少,更多时候都要把握好“度”,说话做事要知道分寸。分和寸其实都是长度单位,是说要有尺度,要知道界限,也就是有度。而这个度,并不仅是自己心里的衡量标准,还延伸到整个社会,社会生活亦有标准。《左传》言,“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财富应当如布帛一样有限度,应制定法度来限制。财富如此,世间的言行亦是如此,都需要“为之制度”。
《周易·节卦》的象辞说:“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大泽之上有水,于是人们筑起堤坝以为防备,这就是“节制”。那么君子呢,就是制定礼的度数来规范德行,制定礼数法度作为准则来节制自己。制是制定、是规章制度,度是长短、是界限额度。用制度来规定界限,用制度来划下标准,使行之有度、事之有节,那么“不伤财,不害民”的目标也就可以实现了。
应该说,“制”和“度”是两个内容,“制”是制定、是标准规则,“度”是长短、是对标准规则的把握。两个字分开就充斥着饱满的内容,合起来更是寄托了造字者的智慧。制度一词告诉我们,制定制度,并不是标准越高越好,也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要拿捏分寸火候,划清界限,定下标准,明确要求,确保大部分人认识一致,并且看得明白,做得到。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执行,并且行之有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