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安徽省歙县的“张一帖”——国医大师李济仁、张舜华家庭作为全国文明家庭代表也参加了这次大会。“张一帖”家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家训家风,传承了460余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一、“张一帖”家风源于“孝悌忠信”的徽文化
安徽歙县古称新安,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歙县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明清两代辉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中,新安医学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而歙县深渡镇定潭村的“张一帖”又是新安医学中影响最大的世医家族之一。
“张一帖”的创始人张守仁勤于实践,历经30余年反复揣摩、临床验证,研制出一种粉状药剂——“末药”,此药对劳累伤寒有特殊的疗效,往往一帖药就能把病治好。久而久之,“张一帖”的声誉不胫而走,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经常半夜提着灯笼,打着火把到定潭去看“张一帖”。
从明朝嘉靖年间起,“张一帖”世代相承,声名日著,至今已传承15代,历460余年。之所以能传承几百年且兴盛不衰,除了“悬壶济世”的高超医术外,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家训家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16字家训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徽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传统文化是责任文化,讲究德治礼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DNA。可以说,风景如画的徽州山水、孝悌忠信的徽州文化,孕育了“张一帖”的家训家风。反过来,“张一帖”的家训家风也丰富了徽州文化的内涵。
二、“张一帖”家风贵在“坚守”
正是16字家训的传承,历代“张一帖”都强调医者仁心,以德辅医,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拔萃于医林,传为杏林佳话。
早在1958年,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就响应国家号召,将“张一帖”祖传秘方无偿献给国家。2009年,他们又与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签署协议,无偿捐建了医艺馆。直到今天,定潭“张一帖”还常年在路边免费供应“药茶”,为年纪大的病人或家庭困难的病人免费看病,这都是几百年传承下来的老规矩。
上世纪70年代末,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因工作调动举家迁往芜湖。他们觉得“张一帖”在老家定潭的根不能丢,于是把当时年仅16岁的次子李梃留在了家乡,成了“张一帖”在定潭的守护者,延续着当地“赶定潭”的传说,这一守就是37年。
“张一帖”的16字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经典的东西,大家都耳熟能详,难得的是张氏子孙460多年能够坚守下来。尤其是穿越几百年的时空,当这个世医家族已经积累了信誉、财富、名誉后,还能一代代地传承下来,这就是这个家族了不起的地方。
三、“张一帖”家训凸显的是一种“工匠精神”
张氏家训里的“自强精进”,凸显的是一种可贵的“工匠精神”。历代“张一帖”都注重创新发展传统中医学。第十三代“张一帖”张根桂就根据季节的不同对“末药”的配方进行了调整,使得药效更加显著。第十四代传承人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在继承“张一帖”精湛医术的同时,结合西医的研究成果,创造了不少效方验方。2010年,“张一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医不能封闭着传承,有创新才有发展,发展好才能发扬广大。”李济仁一直鼓励子女用创新的思维来传承中医。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共育有四子一女,都传承了“张一帖”家学。除了李梃外,大儿子张其成、四儿子李标、五儿子李梢都是博士生导师。
其实不仅是医学,我们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种“工匠精神”,不管做哪一行都努力做到最好,一个医生是这样,一个老师也是这样,一个工人是这样,一个农民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精进,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悬壶六十余载,孜孜不倦地传播着中医国粹的精华与智慧,李济仁一家“兄弟三博导、两代七教授”在当地传为佳话,生动演绎了一个国医世家的家风渊源和文化根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所说,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