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波涛汹涌的黄河流经到这里,奔腾的黄河水破“门”而出,给我们留下一个鲤鱼跳龙门的古老传说。
这里,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故里,一部恢弘巨著《史记》,名扬天下。
这里,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
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就在它的东北方向、一座完整地把建筑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的古民居村落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就是享有“民居瑰宝”美誉的党家村。
青砖家训 独具魅力
公元1331年的一天,一个叫党恕轩的人,只身从关中朝邑(今属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来到韩城一个叫东阳湾的地方,靠种庙田糊口。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站稳了脚跟。终于,他的孙子党真不负厚望考中了举人,从此党家人丁兴旺、家道昌盛,此地遂被命名为党家村。后来党贾两姓联姻,共同生活在这里,两大家族甘甜共济、共谋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世界“民居瑰宝”美誉的党家村。
走进党家村,扑面而来的,是错落有致、精美绝伦的中国明清古民居,青砖灰瓦、鳞次栉比,瓦屋千宇、不染尘埃。但更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在每家院落墙壁的青砖上,都镌刻着富含哲理的家训。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新科:
党家村的这个家训,有着非常独特的形式,它集书法、雕刻、建筑于一体,和那种家谱、书信、著作这样一些家训有很大的不同。
住宅院落墙壁上镌刻的这些家训,让整个村落都浸润在了传统文化和伦理教化的氛围之中。鲜明的建筑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交相辉映、珠联壁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祁嘉华:
尤其是从那个坡上边来俯瞰整个村落,你会发现它是有层次的、有主题的,充满了艺术魅力和文化气息。
家不仅仅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地方,还是一个育人的地方,党家村人把育人看得很重。所以,他们在建造房子的同时,就把家训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祁嘉华:
把家训放在正房两侧山墙的延伸部位,这个位置,不管是主人、还是客人,是长辈、还是小辈,进出之间转身回眸之间都能看到,它追求的就是这么一种在不知不觉当中的耳濡目染。
在自家院内,家训就像一面面镜子,时刻照着自己,让一代又一代人受到熏陶,从而完成对良好家风的传承。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新科:
实际上这些家训是凝结了他们家族先人的智慧、做人处事的道理,也体现了他们自身的追求和价值取向。
党家村人不但把家训凝固在青砖上,他们还认为每家雕刻精美的门额题字如“诗书第”“清白传家”“安详恭敬”等也是一种浓缩的家训,同样启迪后人。可以说,党家村的砖雕家训和门额题字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将传统道德与做人准则表达得淋漓尽致。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薛养贤:
我们看党家村家训的时候,如果从书法的角度去观察,你会发现这些青砖上、门额上家训的书体基本上以楷书或者行楷为主,它就相当于我们参加一个重要的活动要着正装一样,有一种礼仪的仪式感在里面,凸显出家训对后人“守正”和“规矩”意识的教化。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新科:
雕刻在砖上、门额上的家训,在庭院里边天天可以看到,那么对于家里边的无论年长的或者年少的,实际上每天都是一种鞭策和激励,时时刻刻按照家训做人做事。所以这样一种独特的家训,我觉得可能在这个中国家训史上也是要特别地去写一笔的。
兴文从教 修身齐家
读书,是党家村人的传统。例如家训中说到:“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志欲之前,惟以诗书为先务”,就是要求后人多读书、读好书、明事理、有作为。
党家村人自古以来一直践行着重教兴学的理念,先后在村子里兴办私塾达七所。在党家村的东南角,还专门修有一座六角型的六层文星阁,其意就是“文星高照”,期望党家村多出人才。从道光至光绪六十年间,村里中了五个举人,一个拔贡、一个进士,仅光绪一朝就出了44个秀才。当时村里不足百户,半数家庭取得了功名。
党家村的贾乐天,曾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民国时期,他致力于韩城的文化教育事业,勇于兴利除弊,传播新潮思想。他曾创办《龙门报》,主编《韩城乡土志》,还创建了韩城第一所女子小学并担任校长。
韩城市新城区第四中学教师 党文超:
我生在党家村,长在党家村,有一条家训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它就是“读书成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根”,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它教会了我怎样读书,怎样明理。作为一名老师,我也将这条家训的道理,经常讲给我的孩子和学生。
书画是党家村人的传统文化生活,门楼上自拟的对联、厅房内高悬的祖上牌匾、厢房墙壁上的字画、书架上收藏的古书,这些无处不在的文化元素,构成了党家村一幅穿越历史的生活画卷。
可以说,党家村人人都有读书习字的传统习惯。在家训的耳濡目染中,他们规范着自己的言行举止,知书达理,谦和礼让,村民们悠然自得、其乐融融。
德行天下 清正廉洁
贾氏族人虽比党氏晚定居党家村,但甥舅之亲,犹如两条溪流先后从不同方向流进党家村,汇聚成河。他们共同诚信经营,为后世积攒下淳厚的祖德和殷实的家业。
“和为贵”、“谦受益”、“行事要谨慎、存心要公平”这一条条做人的准则,教化了党家村人。由于懂得做人与做事的道理,无论是在家置田务农,还是外出经商,他们都能做得风生水起。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新科:
党家村的这样一种家训,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体现的内涵就是以儒家的一种思想道德标准来要求家族的人。
富裕后的党家村人秉承“富润屋、德润身”的古训,并没有因为富裕而自骄,住在本村的,进入仕途的,都保持着家训“傲不可长”“居莫若俭”的作风、即便是进士之家、太史之第,也没有特别显赫的豪宅,这种“薄味养气,守清养道”的品性,为众人称道。
党氏17世祖党蒙,清光绪二年考中进士,在任刑部主事时,公正不阿,唯恐有冤案。曾任钦差赴山东查办贪案,秉公执法,拒收贿赂。依律查处贪官污吏数十人,刚正名声震动京师,朝廷御赐“清廉正直”牌匾。
党蒙晚年曾任云南临安、东川、顺宁、浦耳四府知府,任期内勤政爱民、两袖清风。他的那种勤勉正直、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一直被族人引以为傲。
勇于担当 家国情怀
一代代党家村人,在家训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良好家风,处处体现着党家村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至今在韩城仍流传着许多党家村人行善积德的故事。
明代党家村人党孟辀,为人忠义。公元1555年,韩城遭灾,党孟辀当众把穷人借他的200余石粮食的借据现场焚毁。他还曾拿出纹银300两周济无力交纳税赋的人。时人赞其为“党义翁”。
在党家村,还有这样一条家训:“国则思忠,家则思存,民则思信,为人之根本也”。 党家村人深知,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党家村人前赴后继,仅仅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党家村,先后有六十多人从军,父子、兄弟齐上阵,战士、将军勇杀敌。党家村的贾自温就是一位勇杀日寇的“大刀队”名将。
国民革命军38师副长贾自温之孙 贾尚元:
我爷爷贾自温,冯玉祥部下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副师长,正师长是张自忠。在喜峰口战役中,组织了五百多人的大刀队,冲向敌人,血战了七天七夜,狠狠打击了侵略者。
八年抗战中,平型关大捷、凇沪会战、缅甸远征、血战台儿庄等著名战役,都有党家村好男儿的身影,其中十六名党家村将士血洒疆场、精忠报国。
代代相传 泽被后世
党家村家训里面所包含的人生哲学,犹如一盏盏指路明灯,影响着村民的生活态度,他们遵循着家训教诲,修身养德、诚实做人、与人为善、勇于担当,这就是党家村人的立身之本。
党家村党氏族人 党建民:
我们党家村的家训就是让我们做一个诚实的人。
党家村党氏族人 党梓宁:
我们党家村的家训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好好读书。
党家村家训处处体现着平等、尊重、谦和,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自身蕴涵的礼让、和平、秩序、宁静的东方人文精神与道德理想。
如今,被称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活化石”的党家村,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不仅依然居住着世代相传的党、贾族人,而且古村落里刻在青砖上的家训己成为人们旅游参观的亮点。
女导游教外国游客:
安详恭敬。
外国游客学说汉语:
安详恭敬。
广东游客:
我是从广东过来的,来了以后发现这里古建筑保存得非常的好,此外那个刻在青砖上的家训也蛮有意思的,我就想把它们拍下来,带回去让我的小朋友也记住,让他学习学习。
好的家训家风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对荣誉的珍惜,对国家的贡献,对人类的关怀。党家村的家风家训已深刻诠释了这些内容,它让我们感知到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看到一代又一代的党家村人浓浓的家国情怀。
家训是根、是枝,家风是花、是果。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国家兴。党家村的家训不仅融入到党家村每个人的血液里,更以它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向外散发着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