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故事】教子练尽十八缸水 "书圣"王羲之的家风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5-14 14:22
本文导读  王羲之身上,既显现着超脱、豪放的魏晋风度,也流淌着儒家的精神因子,他的言行操守和治家理念被后人凝结为24字的家规家训,世代传承。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古文名篇,书法名作。作者便是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

143300586.jpg

王羲之

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他的书艺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开创妍美流畅的新书体——行草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兰亭集序》更是为历代名家所竞相临摹。

令人称道的是,王羲之身上既具有超逸脱俗、任性自然的魏晋风度,也流淌着儒家济世救民的精神因子。他曾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任内皆忠于职守,勤恳有为,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和以民为本的意识一直贯穿在他的言行之中。353年,江东发生旱灾、瘟疫,作为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不忍见民生涂炭,向当时的会稽王司马昱提出了免征田赋、开仓赈济等一系列安民主张,然而司马昱不但不听,反而命人出兵北伐,并为此追征税赋。王羲之劝阻未果,遂愤然辞官回乡。

才华、品性养成的背后,是深厚的家学渊源。王羲之原籍琅琊(今属山东省临沂市),所属家族琅琊王氏是著名的望族,素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礼教。王氏先祖曾留下以“信、德、孝、悌、让”五字为核心内涵的遗训,告诫子孙:“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受先辈影响,王羲之对教育子女之事也从不放松。一次,王羲之与好友许玄度结伴去奉化一带采药,听闻当地两兄弟因为争夺资财大打出手,弟弟竟然把哥哥砍死。王羲之对许玄度说:“此二子残忍如此,不知你我后辈如何?”回家后,忧心忡忡的王羲之写下“敦、厚、退、让”四个大字,命儿子们日日临摹,谨记教诲。

143300889.jpg

鹅池

而王羲之教导儿子王献之练习书法的“十八缸水的故事”,则更生动地体现了他的治家风范。据说,当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跟着父亲学习书法,问父亲有什么窍门,王羲之便把献之领到院子里,指着十八只水缸说:“吾儿若问窍门,劝儿练尽缸中水。”可王献之练完一缸水后,自我感觉不错,就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王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仔细揣摩,许久才叹了一口气,说:“我儿写了千日,唯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走近一看,惊呆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父亲在

“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王献之顿觉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还很差,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世称“二王”。

王羲之辞官后,隐居于剡县金庭(今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谢世后葬于故居不远处瀑布山南麓。后来,子孙筑室为庐守墓,久而久之,王氏子孙遂在此繁衍生息,并取村名“华堂村”。他们把王羲之的治家思想言传身教、代代相传,到乾隆五十七年重修家谱时,将思想的精华提炼总结,写入族谱序文中,共24字,为“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此外,又制定26条族规,为家族成员立下更加具体的规范。

W020170123371863728634.jpg

华堂村

走进华堂村,有一条石质黝黑、滑润的水渠特别吸引人的目光。这条被当地人称为九曲水圳的人工水渠,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为王羲之三十六世孙王琼之妻石氏捐资修建。当年为方便村民吃水用水,她变卖首饰与嫁妆,筑起了这条水圳,从村外平溪江引入清水。对水圳的维护,王氏族谱中记有严格的管水条例,村民分时段、分功能用水,并互相监督,违者要按族规处罚。至今水圳仍完好无损、清流如故,靠的就是“规矩”二字。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自王羲之始,在当地王氏后代中,120余位官员没有一人因贪污而被罢官。据史料记载,华堂王氏家族从南北朝以来,共走出20位御史官,且都留下了廉明、正直的口碑。今日华堂村依然清流照人,清风扑面。以规矩树家风,以家风带社风,凭着千年不灭的一抹墨香、一股清气,华堂村被赞誉为“江南规矩第一村”。

“书圣陵前书本真”,当地每年举行的中国书法朝圣节,是华堂村的盛大节日,也是一场追怀祖先遗风、以书会友的精神盛宴。当代诗人黄亚洲曾作了这样的吟诵:

走进华堂古村,这一路

你可以走成楷书、草书、行书

全凭心情而定

瞻仰书圣

心里先要把握好自己,这

犹如握笔……

是的,后继者们正奋力握笔、满怀信心,挥写着王羲之的书艺、品格和他那让人回味良久的遗风规训。

【名家之言】中国作协第六届副主席,诗人、作家 黄亚洲:

横竖撇捺间隐藏立身之规

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其精神世界的思路演绎,显然蕴含了民族的整体感。他将修身养性视为名门望族丕振家声的必行之举,恰如他的书道,既讲究个性表达,也讲究整体布局。

他在家训里强调,“孝敬和睦、遵守规矩、尽职不傲、敦厚退让、与人为善”这一类道德要求须是“上治下治”的。换言之,每一个人都须模范遵守。王羲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人人都必须回答的严峻课题,也向我们指明了一条“从我做起”的现实路径。因此,当我们驻足于王羲之的书作面前,赞叹其俊秀刚健之时,也不要忘记在这位书圣的每一处细小的横竖撇捺之间,也隐藏着我们每个人的立身规矩。

——摘自《中国家规》(中国方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