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西蜿蜒起伏的崇山峻岭之间,放眼可见或方或圆、黄墙灰瓦的建筑,这就是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中华文化瑰宝”的客家土楼。2008年,客家土楼以其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客家是古老的民系,他们的祖先是中原汉族。晋代以来,客家人从中原不断迁徙,谱就了一部开拓创业、不断进取的华章。他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和顽强的生命力,在逆境中求生存、图发展,传承了中原文化的根基,砥砺出备受瞩目的客家精神——尊祖敬宗、耕读传家、开拓进取、兴家报国。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是承载客家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在龙岩市永定区的客家土楼里,客家人的家规家训随处可见,是客家人立身、处世、创业、治家的座右铭。这些家规家训以“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核心要义,秉持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寄托着土楼客家先祖的信仰和憧憬,激励着客家后人弘扬祖德、振奋家声。
“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
这是龙岩永定客家土楼振成楼里的一副楹联,清晰地告诉子孙:要振起家声,应当沿着“孝”和“悌”这两方面做去;凡能成就些事业,都是从勤和俭中得来。百善孝为先。客家人特别强调在家庭里要做到“孝悌”,即“孝敬老人长辈,兄弟友爱协作”,然后把家庭的人际关系推而广之,用于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达致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无论是永定卢氏家训强调的“敦孝悌、笃宗族、和乡党、重农桑、尚节俭、崇正学”,还是吴氏祖训提出的“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和睦同族,尊敬祖宗,弘扬祖德”,主旨都是教育子孙做人要从懂孝悌开始,孝敬父母、和睦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忠信”是客家家训中又一贯穿始终的精神品质。客家人历经战乱,背井离乡迁至南方,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先国家,敦孝友,重丧祭,肃闺门,守耕读,务勤俭,戒斗讼”,这是永定王姓的家训,教育子孙要胸怀天下、为国尽忠尽责。繁衍于永定下洋的胡氏对后人尽忠报国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钱粮为国家正供,自应递年完纳,不得拖欠”“荣辱相关,利害相及,忠义为重,财帛为轻”。胡氏中的胡文虎是著名爱国侨领、报业巨子,他说:“对于忠字,鄙人以为忠于国家为先,所以爱国观念不敢后人。”抗日战争时,他全力抗日救国,捐款捐物。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无纲纪则乱,家无纲纪则废。客家先祖对此深有体会,不约而同地把礼义廉耻写入家规祖训中,教育族人要循礼、行义、立廉、知耻。比如,陈氏祖训提出“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苏氏家规提出“礼义廉耻,为人豪杰,为官必廉,事君必忠”……
正是因为识礼义、知羞耻、懂廉俭,客家人在迁居南方后,披荆斩棘,经过艰苦创业,才得以在他乡生存下来,并使子孙繁衍不息,家业兴旺发达。
福建永定客家家训馆
客家祖训家规,就像是一颗种子,随着客家人迁徙的脚步,飘落到天涯海角,生根发芽。不论前往何处,客家人都会带上家谱家训,不断延续完善,并在当地建立祠堂,让子子孙孙念祖追宗,不忘根本。
明末清初,有不少永定客家人到东南亚创业发展。“结条裤带去‘过番’,赤手空拳闯天下”是当时的生动写照。永定人到侨居地后,秉承祖训家规,克勤克俭、团结互助、艰苦创业,与当地人一起,为居住地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在马来西亚号称“胡椒大王”的胡泰兴,是永定华侨中下南洋创业的代表。早年靠种胡椒发家,拥有维多利亚园2.5万英亩,后又开设大商行,办锡矿,曾受封“太平局绅”。胡泰兴精通中英文,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成为当地的著名侨领。
土楼内景
客家家训家规,笃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日益月滋,累积起融入血脉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家国情怀。这种内化于心的品德情操,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
客家儿女行走天下,带着中华文化馨香,世代相传,四海流芳!
【名家之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 张胜友:
土楼的文化符号
闽西永定的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至此,隐居于深山之中,原生态地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兼容并蓄形成客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托命人和守护者。土楼作为客家文化的积淀和物化,其文化符号的意味不言而喻。
客家人的祖训家规,不同姓氏虽有差异,但却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将“礼义廉耻”奉为做人的根本,视“孝悌仁爱”为立身处世之要义,把为国尽忠作为责任担当。这些上承华夏文明、维系一方祥和安宁、代代沿袭不曾中断的“客家家训”,成为客家人奋斗不息的理想追求和原生动力,体现着人生的价值所在。
——摘自《中国家规》(中国方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