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故事】"封坛退鲊""陶侃运甓"……陶渊明家的千年门风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5-20 14:15

一个伟大的母亲,对一个家族的传承,意味着什么?

东晋时,有位母亲姓湛,她的故事被载入《晋书·列女传》。一个故事是“截发延宾”,说的是风雪之夜,来了客人,但家里一贫如洗,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客人的,于是湛氏就铡碎睡觉用的草垫子,拿来喂客人的马,又暗中把头发剪下来,卖给乡人,置办菜肴,招待客人。另一个故事是“封坛退鲊”,她的儿子做小官时,分管渔业,有一次,儿子托人把一坛公家的腌鱼送给母亲。湛氏问明情况后,原封不动退回,并附上书信说:“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拿官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样不仅对我没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愁啊。”

图片4.png

封坛退鲊

这位了不起的母亲湛氏,培养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陶侃,东晋时期名将。

陶侃出身贫苦,少年丧父,在陶母的悉心教诲下,养成了好学、勤奋、清廉的优秀品质。后学有所成,出仕为官。他从县吏做起,一直做到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

陶侃从军30余年,多次平定战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喜文辞,行文如流”,名篇有《逊位表》《祖国赋》,著有文集二卷行世。

图片5.png

陶侃运甓

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十分有趣又耐人寻味。陶侃在广州为官的时候,常常一大早将一百块大砖搬到书房的外边,下午又把它们搬回书房。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干,他说:“我正要致力于恢复中原,如果太优逸闲适了,恐怕难当大任。”他就是这样劳其筋骨以励其志,时刻保持勤勉之心不懈怠。

陶侃出身贫寒,自幼饱尝生活的艰辛,所以特别重视劳动,格外珍惜劳动成果。有一次,他外出时,看见一人手持一束未成熟的稻穗,便问:“用此何为?”那人答:“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他听了大怒,说:“汝既不田,而戏践人稻。”让下属把他捉拿住,进行了严肃的教育。这就是“陶侃惜谷”的典故。

陶母、陶侃以他们的言传身教成就了一个著名家族——浔阳陶氏,也造就了许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陶侃的曾孙陶渊明。

世人皆知陶渊明洒脱豁达,以“隐逸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和诗歌“篇篇有酒”等扬名,鲜为人知的是,陶渊明还十分注重教育子孙。

当年,陶渊明到彭泽当县令时,家里劳动力缺乏。为此,他请了一名劳力,帮助儿子料理砍柴挑水之类的杂务,同时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说,每天的生活开销,靠你一个人很难应付。现在我请一名劳力回家,让他帮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气活。但他也是别人家父母养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人家啊。

图片7.jpg

归来亭

另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则告诫子孙要和睦,“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要重德修身,以圣贤为榜样,“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陶渊明这么重视兄弟和睦,同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陶渊明与两个堂弟仲德和敬远,以及同父异母的妹妹,即程氏妹,从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后,他不仅立刻辞官奔丧,还写下了一篇感情真挚的《祭程氏妹文》,寄托自己的哀思。

陶母、陶侃、陶渊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响着陶氏后裔,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陶氏家训,共20条1300余字,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正伦纪等内容。

陶氏家训的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渊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家规家训的具体内容。“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昔侃公为刺史时,尚惜分阴,则游惰辈,实不肖之尤”,则把陶侃珍惜光阴、勤勉努力的人生实践转化为对后世子孙的明确规劝。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天地悠悠,千年岁月倏忽而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已然找寻不见,但浔阳陶氏先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经久流传。

【名家之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龚斌:

世有贤母方有贤子

历史上的名人家训很多,但陶母、陶侃、陶渊明三者结合形成的名人家训,却有它的独到性。陶母的家教,促使陶侃建立了赫赫军功,成为一代名将;而陶渊明又从人品、诗品、文化思想方面,丰富了陶氏家训的内涵,实现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统一。陶母的贤能智慧,陶侃的勤勉忠诚,陶渊明的仁义宽厚,三者相互结合,在家训中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既针对家庭、又切合实际,既脚踏实地、又意义深远的教育经典。

——摘自《中国家规》(中国方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