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文化地理】访先贤故里 品横渠四句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6-21 13:00

太白山风光

张载祠坐落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东邻道教发源地楼观台,北通佛门圣地法门寺,西与关中名胜诸葛庙遥遥相望,南靠风景秀美的太白山。它是我国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张载的讲学之地,前身为“崇寿院”。

大儒张载像

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凤翔府眉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支脉“关学”的创始人,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张载38岁进士及第后,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签渭州军事判官公事。后来张载被任命为中央政府的著作郎、崇文院校书。熙宁十年(1077年),58岁的他辞官还乡,在回归横渠的途中,因病辞世。

横渠书院正门

张载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为“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在书院的旧址上建立祠堂,形成“前书院后祠堂”的整体建筑布局。自元代以来,张载祠历经14次修葺。如今的张载祠以宋式仿古风格为主,兼具明清两朝特色,坐北向南,主体建筑以中轴线依次排列,附属建筑均以轴线为中心对称排列。院区大致分为三部分:前院为书院区,中院为祠堂区,后院为内宅区。

横渠书院正蒙殿

横渠书院张载“六有”砖刻

迈进张载祠的大门,中间是鹅卵石铺成的甬道,东西两边各十间房,为横渠书院授课室。38岁中进士前,张载一直在这里精心研读,晚年隐居后也兴馆设教于此,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他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以德育人,他的“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的教学宗旨,使关中学者辈出,民风为之一变。

于右任手书“四为”

横渠书院内有一通嵌入墙壁、外覆玻璃的碑文,出自于右任手笔,上书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折射着横渠先生崇高的人格理想。

张载祠碑廊

康熙手书的“学达性天”的匾额

跨过前院的书院区到达中门,涌入眼帘的是一座牌坊式建筑,往里走即是祠堂区。在大殿,康熙亲书的“学达性天”的匾额,是一个贴切并值得再三回味的赞誉,其中传达着一种内涵、一种精神。这种内涵和精神,可以解读出横渠先生一世的风骨和卓越的教育贡献。

祠屋正中是横渠先生坐像,容貌端庄,气宇不凡。左右书写着联句“一代口碑留蜀道,千秋血食在秦中”。四壁绘有长达60米的壁画,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张载历经坎坷和不平凡的一生,生动再现了先生从小忧国忧民、胸怀大志的高尚情操,直观呈现着张载所创“关学”的核心思想体系。

张载及父张迪、弟张戬墓地

位于张载祠南10公里处的大振谷迷狐岭的张载墓,是张载、父张迪、弟张戬及张氏族人的墓葬群,建于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现占地37亩。

张载后裔居住村落

行走在张载故里,感悟思想的深邃,体会心灵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