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4-20 13:22

今天我们说到孔子,都认为他博学多才,且他门下弟子众多,有智者也不在少数。那么,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呢?卫公孙朝就曾问过孔子的弟子子贡,说孔子的知识是和谁学的呢。子贡回答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意思就是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在人间流传。只不过贤能的人抓住了大处,不贤能的人抓住了小处,哪里都有文武之道,孔子又何处不可学、何人不可师呢?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无常师”了。既然人人都可为师,处处都有学问,那么孔子又是怎么学习的呢?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可以说是从小就立志于学,并从未停止,直到晚年还研读《周易》,韦编三绝。孔子认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他喜好古代文化,因此勤敏地求取知识,并对古典文献做整理,修《诗》、《书》、《礼》、《乐》,作《春秋》。他不仅从书籍中学习,也向周围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有记载言,孔子向老聃问礼,向苌弘访乐,向郯子问官,向师襄学琴。由此可见,孔子一生都在广泛地求索学习,并且“学而不厌”,对知识的汲取永远不会满足。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无处不在,而学在己身;师无人不是,而择善有度。孔子师从何人?——答曰:学无常师。《红楼梦》里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抵也是从这里引发开去的。